<menu id="84ie4"><acronym id="84ie4"></acronym></menu><bdo id="84ie4"><source id="84ie4"></source></bdo>
<button id="84ie4"><li id="84ie4"></li></button><code id="84ie4"><del id="84ie4"></del></code>
<bdo id="84ie4"></bdo>
  • <button id="84ie4"></button>
  • <abbr id="84ie4"><fieldset id="84ie4"></fieldset></abbr>
  • <code id="84ie4"></code><bdo id="84ie4"></bdo>
    <tfoot id="84ie4"><abbr id="84ie4"></abbr></tfoot>

    更多及時資訊官方微信
    96518全省服務熱線:0731-23233647醴陵區域電話:

    他鄉當故鄉 村人作家人——省政府辦公廳駐沅陵縣麻溪鋪鎮馬家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的故事

    2023-05-30 08:29:30來源:

    “工作隊剛來的時候一個個白白嫩嫩,現在頭發白了、皮膚黑了,成了馬家村真正的村民!”離別之際,沅陵縣麻溪鋪鎮馬家村81歲的老人劉德友眼中不禁泛起淚花。

      5月19日,是省政府辦公廳駐沅陵縣麻溪鋪鎮馬家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新老隊員交接的日子。過去700多個日夜里,工作隊隊長邵勝強,隊員劉松、任軼把他鄉作故鄉、把群眾當親人,確保39項民生項目落實落地,推動村集體經濟增長至200余萬元。2022年,工作隊榮獲首屆“湖南省鄉村振興青年先鋒集體”稱號。

      初夏雨霧里,記者走進馬家村,感受這座村莊的振興之路。

      闖出產業路

      遠山如黛,溪流繞村,馬家村便臥在這綠水青山間。

      馬家村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村,如何防止返貧、帶領鄉親們奔向富裕,是工作隊的最大任務。

      深入村里后,工作隊犯了難:土地相對貧瘠,沒有特色產業;道路通了,但基礎設施依然薄弱;鄉親們吃飯不愁了,但衛生問題又凸顯……“鞏固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任務非常重。”邵勝強說。

      怎么辦?工作隊走遍村里大大小小的山頭,征求每一戶村民的意見建議,和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到長沙、隆回等地取經。3個多月調研下來,思路明晰了:馬家村要發展,一要規劃先行,二要產業振興。

      在省政府辦公廳黨組高度重視下,工作隊邀請專業規劃設計團隊為馬家村量身定制發展路線。2021年,馬家村鄉村振興兩年項目實施計劃、五年發展規劃出爐。

      產業路子怎么走?專業智囊團隊來把脈。省農科院專家對村里土壤進行分析、檢測,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鴻利藥業等校企專家擔任科技顧問,確定了以發展中藥材為主的特色產業路徑。

      很快,寂靜的馬家村迎來了轟隆的機械聲。一個規范化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及現代農業產業園在荒山間落成,新瀟湘臘制品加工廠、紅色記憶生態農莊和300立方米的冷鏈倉庫拔地而起。

      馬家村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進一步激發產業活力。在縣城做生意的舒脈英,主動關閉縣城店面,到馬家村臘制品加工廠當起了“CEO”。2022年,加工廠營收68.8萬元。“最大的心愿就是讓鄉親們有活干、有錢掙。”舒脈英說。

      如今,馬家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等如雨后春筍般成長,村民入股有股金、流轉土地有租金、務工有薪金。2022年,馬家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0余萬元,從“薄弱村”一躍成為“標桿村”。

      擰成一股繩

      “鄰里矛盾少了,精氣神更足了,大家干事創業的氣氛越來越濃。”年輕黨員馬昌友明顯感受到,這幾年村里不一樣了。

      邵勝強告訴記者,馬家村變化的答案,是用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讓眾人的事情眾人管。

      2022年,馬家村成立幸福協會,村民本著自愿共享互助的原則,以戶為單位繳納一定費用入會。靠著村集體經濟“造血”,以及村民募集和外界捐款,馬家村“幸福資金”的額度已超過70萬元,成為村民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的重要舉措。

      村部的村務公示欄里,張貼著馬家村幸福協會的資金使用情況:慰問高齡老人、看望重大疾病村民等,共計33次。

      近年來,馬家村成立“一約三會”,即村規民約、群團組織聯合會、村經濟組織理事會、幸福協會,實現村民創業自愿、管理自治;設立黨群議事點,每周傾聽群眾心聲,解決項目建設、人居環境等難題上千個;扎實推進“黨建+微網格”,推選31名村民代表聯系全村496戶,確保戶戶有人聯、戶戶情況清……“在黨建引領下,黨心聚民心,村民真正擰成了一股繩。”邵勝強說。

      2022年,馬家村毛坪組開展美麗屋場建設,需要村民配合拆除存在安全隱患的危舊房。“我是一名軍人,要拆從我開始拆。”今年86歲的老黨員瞿運棟主動拆除了自家牛棚,還把一塊宅基地捐出建成兒童樂園。在大批黨員的帶動下,毛坪組美麗屋場建設順利完成,成了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76歲的退休教師瞿繼泉是村里的“義務監督員”。“工作隊給我發了個‘紅袖標’,專門監督工程項目的實施、房前屋后的衛生清理等。”他頗為自豪。

      馬家村黨建引領探索鄉村治理成效斐然,其治理模式被稱為“沅陵模式”。今年,沅陵縣23個村將推廣馬家村鄉村治理模式,明年全縣計劃全面推廣。

      一棒接著一棒干

      雨后初晴,沿著修葺一新的村道而行,大片大片的水田連綿眼前。記者迎面遇上了種田歸來的梁五生。

      “以前山洪一暴發,劉家溪里的水嘩啦啦地灌進田里,秧苗全泡了湯。”他回憶,因為洪澇災害,村里人不敢種田。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村里哪能沒人種田?2021年,工作隊爭取到有關部門支持,將劉家溪納入沅陵蘭溪中小河流綜合治理項目,通過加固堤壩、疏浚水道,從根本上解決了山洪泛濫問題。

      “我們永遠記得這份情。”如今,梁五生成了村里的種糧大戶,2022年種植了150畝優質稻,今年準備擴大到300畝。

      2年多來,工作隊把村民當家人,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從未停步。特困戶房屋漏雨破損嚴重,隊長邵勝強和隊員劉松、任軼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想方設法整修房屋;得知困難群眾家中孩子即將輟學,第一時間送去生活費和學雜費……

      工作隊的付出,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他們一個個都是拼命三郎。”87歲的老人瞿紹清還記得,去年4月,邵勝強因工作過度勞累引發急性闌尾炎,手術出院第二天便回到村里走家串戶、爭資金跑項目,傷口多次崩開,他僅稍作處理便又回到崗位。

      當了50年村組長的馬明仁早已把工作隊當成自家人。他心疼地說,去年夏秋連旱,整整3個月,工作隊頂著快40度的高溫跟村民們一起給石菖蒲澆水,從頭到腳都是汗濕的。

      村子富了,黨民一心,新任隊長李迎軍信心滿滿。“一棒接著一棒干,我們有信心跑好新的一棒!”他說,將繼續夯實壯大中藥材特色產業,進一步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把馬家村打造成省級美麗鄉村示范區。

      (文/陳奕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