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來臨,如何更精準有效防災減災?低空飛行,如何及時防范惡劣天氣?……這些都需要發揮海量氣象數據與多行業數據高效融合的“乘數效應”。
近日,省氣象局與省數據局簽訂框架合作協議,并在湖南大數據交易所上線氣象數據交易專板,這意味著“數據要素×氣象服務”,讓海量氣象數據“活”起來,湖南正在加快推進。
多行業融合,氣象服務更精準
5月6日,在省氣象信息中心,記者看到,一塊塊屏幕上,水位、氣溫、流速等各項數據不斷閃現。正值汛期,工作人員正在對天氣趨勢、山洪風險等各實況進行重點監控與分析。
據介紹,如今天氣預報更精準、預見期更長。不少氣象產品時間分辨率可實現逐1小時更新、1分鐘間隔,空間分辨率達1公里預報,產品預報時效可達15天。
隨著天氣預報更精準,氣象服務正從常規天氣預報向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升級。省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陳玉貴介紹,“除常規天氣預報外,大家希望能提供更加直接的釋用產品,比如‘天氣對其生產運營的影響是什么’‘致災風險程度怎樣’等。即希望能用氣象數據去決策、去管理、去創新。”
氣象服務的升級需要氣象數據與行業數據的高效融合。陳玉貴介紹,一份山洪災害預警信息的形成,需要融合氣象部門的衛星雷達、降雨、氣溫、日照、蒸發量、土壤濕度等數據,以及水利部門的流域集雨區、地形地貌、流域河道的來水量、水位等數據,再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水文氣象的耦合模型算法才能生成。
為促進氣象數據與行業數據融合,氣象部門通過破除部門壁壘、打通共享渠道,建立標準化的數據采集、處理、清洗、質控、存儲流程,已構建“氣象×行業”數據庫以及專業預報模型,并研發了上千種高價值數據產品。
多場景復用,氣象數據更好用
數據的價值在于應用,應用的關鍵在于場景。
近年來,省氣象服務中心在省內率先打造“1+N”行業氣象大數據綜合分析應用服務平臺,加強氣象數據與農業、水利、交通、能源電力、自然資源、金融保險、衛生健康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數據融合技術研發和應用,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可復制、可推廣的科技成果。
氣象預報信息是水庫調度決策的重要參考因素之一。比如,在降雨集中期,可以及時提醒水庫洪前預泄騰庫、洪中攔洪錯峰;到了汛旱轉換期,可以及時提醒攔蓄尾洪,儲存抗旱水源。今年1至4月,五凌電力根據氣象數值預報產品,對湘江、資水、沅水上13座水電站實現精準調度,水量利用率達到90.4%,總發電量44.5億千瓦時,同比增加91.7%。
針對通用航空安全飛行場景,省氣象服務中心融合氣象數據與飛行航線基礎信息、飛行器參數等數據,建立低空飛行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模型,為低空飛行實時提供精準天氣預報,織就一張精細化服務網絡。去年,該部門為省通航發展公司保障了101家通航企業、112559飛行架次、33294飛行小時數的安全飛行。
數據產品化,氣象數據“活”起來
數據只有流通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以前,氣象部門掌握海量氣象數據,但未進入市場流通。氣象數據交易專板在湖南大數據交易所的上線,為氣象數據市場化流通拓寬了渠道,人們可以像網購一樣購買氣象數據產品。
在湖南大數據交易所的超大屏幕上,企業、單位發布的所需數據類型、可應用領域等信息實時滾動。據了解,首批上架的62類氣象數據產品,包括天氣監測數據、精準的智能網格預報數據、及時的氣象災害預警模型等。
湖南大數據交易所副總經理滕書華介紹,交易專板的上線,讓氣象數據交易更便捷、更安全、更合規。在這里,所有對外提供的氣象數據都將匹配有氣象數據身份證,方便進行查詢和溯源,并且都在統一的氣象數據流通監管平臺下進行。
氣象數據在農業農村、交通運輸、旅游、公共衛生等方面應用潛力巨大,未來,省氣象局與省數據局將進一步發揮氣象數據的協同、復用、融合效應,推動氣象數據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應用,增強社會防災減災能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文/呂菊蘭)